10月10日,合肥日報發表專題報道《為危化氣體監測裝上“電子哨兵”》,合肥本土企業產品破解石化氣體泄漏難題。
報道原文
在石油化工領域,無色無味、難以察覺的危險氣體泄漏是威脅安全生產的“頭號隱患”。以往,企業只能依賴工人攜帶儀器“徒步掃雷”,效率低且風險高。如今,合肥包河區一家企業憑借自主研發的制冷型紅外光譜成像儀,為危化氣體監測裝上“電子哨兵”,讓“隱形殺手”在屏幕上無所遁形。
(制冷型紅外光譜成像儀)
紅外“黑科技”全天精準守護
“你看,屏幕上這些特殊色塊,就是泄漏的危化氣體成像。”10月9日,包河經開區合肥航譜時代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航譜時代”)展廳內,工程師利用手中打火機散發出的丁烷氣體,指著調試中的制冷型紅外光譜成像儀介紹。
這款設備之所以能“識破”氣體泄漏,關鍵在于采用了高性能深度制冷技術——通過降低核心部件工作溫度,設備可捕捉到危化氣體獨特的紅外光譜信號,將不可見的氣體泄漏轉化為清晰的可視化圖像,實現“早發現、早預警、早處理”。
就在今年上半年,我國華北某煉化廠就因這款設備成功規避了一次風險:儀器精準定位到關鍵裝置區的氣體泄漏點,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處置,避免了事故擴大。
“這臺‘立功’的設備,正是我們自主研制的產品。”該公司品宣部主管楊鵬說。
相較于傳統人工巡檢,這款紅外成像儀的優勢堪稱“降維打擊”。楊鵬告訴記者,設備具有可視化定位,泄漏點在屏幕上直接成像,位置、范圍一目了然,無需人工逐一排查。單臺設備可監控大片區域,覆蓋率遠超人工“點對點”巡檢。
此外,設備可實現全天候24小時在線監測,不受夜間、惡劣天氣影響,比人工巡檢更可靠。“降風險保安全,工人無需頻繁進入高危區域,從源頭降低作業風險。”
目前,該設備已實現量產,廣泛應用于國內重大化工項目:從千萬噸級煉化企業,到大型油儲庫,再到采油氣田等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
截至目前,設備累計發現千余起危化氣體泄漏隱患,為企業筑牢了安全生產防線。
(展廳內,工程師向記者演示危化氣體監測平臺)
擁有全產業鏈自主核心技術
這款紅外成像儀的“硬氣”,源于航譜時代掌握的核心技術。楊鵬介紹,該產品填補了國內在線式制冷型紅外危化氣體探測領域的空白,先后獲評“安徽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”“安徽省工業精品”。
“我們是國內少數貫穿制冷系統、機芯組件到整機系統制造,并具有完整產業鏈的制冷型紅外專業廠商之一。”楊鵬表示,該公司創始人團隊源自行業“國家隊”,從成立之初就錨定“關鍵技術自主可控”。
據了解,該公司80余名員工中,研發人員占比近60%,組建了專業企業技術中心。該公司與中國石油大學共建危化氣體泄漏監測聯合實驗室,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、浙江大學城市學院、哈爾濱工業大學等5所高校(學院)的產學研基地,攻克了“制冷機長壽命”“紅外光譜成像”“氣體泄漏智能化識別”等核心難題。
目前,該產品入選《2024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指導計劃》《安徽省安全應急產品信息庫(2024版)》,60余項知識產權為技術創新保駕護航。
守護更多石化企業安全生產
航譜時代的快速成長,既踩準了市場需求的“節拍”,也順應了國家政策的導向。
從市場端看,我國現有數百個煉油廠、近千個氣田,以及眾多油田、大型LNG接收站和化工園區,危化氣體泄漏監測需求迫切,傳統技術已難以滿足“實時化、精準化、大范圍”的監測要求。
從政策端看,《“十四五”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》《“十四五”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規劃方案》等文件明確提出,要“推廣先進檢測監測技術”“降低危險源等級”,為高端監測裝備研發提供了政策支持。
在“政策+市場”的雙重驅動下,航譜時代先后躋身“國家高新技術企業”“安徽省專精特新企業”“安徽省創新型企業”。
“我們會繼續深耕制冷型紅外技術,為石油化工領域提供更優質的安全監測方案,也為安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。”楊鵬透露,企業未來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,讓紅外“慧眼”守護更多石化企業的安全生產。
原文鏈接:https://newspaper.hf365.com/hfrb/pc/content/202510/10/content_527257.html






0551-62616800